在做檢測時,有不少關于“地下水水質檢測標準檢出限值是多少”的問題,這里百檢網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這個問題。
GB/T 14848-2017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詳細列出了地下水水質檢測各類指標的限值,本文將介紹標準中部分指標的檢出限值或限值范圍。
一、地下水水質檢測標準檢出限值
1、色(鉑鈷色度單位):I類≤5,II類≤5,III類≤15,IV類≤25,V類>25。
2、嗅和味:I類和II類無異常,III類無異常,IV類無異常,V類有。
3、渾濁度(NTU):I類和II類≤3,III類≤3,IV類10,V類>10。
4、肉眼可見物:I類、II類和III類無,IV類無,V類有。
5、pH值:I類6.5≤pH≤8.5,II類5.5≤pH<6.5或8.5<pH≤9.0,III類pH<5.5或pH>9.0。
6、總硬度(以CaCO3計)(mg/L):I類≤150,II類≤300,III類≤450,IV類≤650,V類>650。
7、溶解性總固體(mg/L):I類≤300,II類≤500,III類≤1000,IV類≤2000,V類>2000。
8、硫酸鹽(mg/L):I類≤50,II類≤150,III類≤250,IV類≤350,V類>350。
9、氯化物(mg/L):I類≤50,II類≤150,III類≤250,IV類≤350,V類>350。
10、鐵(mg/L):I類≤0.1,II類≤0.2,III類≤0.3,IV類≤2.0,V類>2.0。
地下水水質檢測確保水資源安全和可持續利用。地下水是許多地區的主要飲用水源,水質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。地下水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和工業產品的質量問題。地下水水質的檢測還有助于及時發現和預防地下水污染,保護生態環境。
二、地下水水質檢測的標準體系
1、水質指標
除了水溫、顏色和濁度外,還包括透明度、電導率等,這些指標可以反映水體的物理特性和感官屬性。pH值反映水的酸堿性;溶解氧是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條件,其含量影響水質的自凈能力;重金屬如鉛、汞、鎘等,即使在很低的濃度下也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影響。細菌總數和大腸桿菌群是評估水體衛生狀況的指標,還可以檢測其他微生物如隱孢子蟲、賈第蟲等,以評估水質的微生物安全性。
2、檢測方法
原子吸收光譜法用于測定多種金屬元素;氣相色譜法用于分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。便攜式多參數水質分析儀可以現場測定pH、溶解氧、濁度等指標;試紙則用于快速篩查特定化學物質的存在與否。
3、檢測頻率
由于其對公共健康的重要性,飲用水源地的檢測頻率較高,可能需要每月或每季度進行一次全面檢測。農業灌溉用水的檢測頻率可以較低,但依然需要根據作物類型和灌溉水的使用方式來確定,以避免土壤和作物受到污染。
4、數據記錄和報告
每次檢測的數據都應詳細記錄,包括檢測日期、時間、地點、檢測人員、使用的檢測方法和儀器、檢測結果等。將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,形成定期的水質報告。這些報告應包括水質參數的變化趨勢、可能的污染源分析、風險評估和改進建議。檢測報告應與相關利益相關者共享,包括政府部門、水資源管理者、公眾等,以提高透明度并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。
三、地下水水質檢測的實施步驟
1、采樣:選擇合適的采樣點和采樣時間,按照規范進行采樣。采樣時應盡量避免污染,并確保樣品的代表性。
2、樣品保存和運輸:樣品應在采集后盡快進行處理或保存,以防止樣品變質。運輸過程中應避免樣品受到污染或損壞。
3、實驗室分析:將樣品送至實驗室,按照檢測標準進行分析。分析過程中應嚴格控制實驗條件,確保結果的準確性。
4、數據分析和評估:對檢測結果進行統計分析,評估地下水水質狀況。發現異常情況時,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。
5、報告編制和發布:將檢測結果和評估結論編制成報告,并向相關部門和公眾發布,以提高地下水水質保護的意識和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