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做檢測時,有不少關于“路面摩擦系數試驗檢測報告辦理流程”的問題,這里百檢網給大家簡單解答一下這個問題。
路面摩擦系數試驗檢測報告辦理流程:試驗準備、現場測試、數據記錄與處理、報告編寫與審核。
一、試驗準備
1、儀器與材料準備:擺式摩擦系數測定儀(擺式儀),確保擺及擺的連接部分總質量為1500g±30g,擺動中心至擺的重心距離為410mm±5mm,橡膠片尺寸為6.35mm×25.4mm×76.2mm,且橡膠片對路面的正向靜壓力為22.2N±0.5N。其他必要工具:滑動長度量尺(長126mm)、噴水壺、硬毛刷、路面溫度計(分度不大于1℃)、掃帚、記錄表格等。
3、儀器檢查與標定:檢查擺式儀的調零靈敏情況,并定期進行儀器的標定,以確保測量結果的準確性。
4、測試路段取樣選定:按照規程附錄的方法,在測試路段進行取樣選定,通常選擇輪跡處且距路面邊緣不小于1m的位置。
二、現場測試
1、清潔路面:用掃帚或其他工具將測點處的路面打掃干凈,確保路面無雜物影響測試結果。
2、儀器調平:將儀器置于路面測點上,調整底座上的調平螺栓,使水準泡居中,確保儀器水平。
3、調零與校核:放松緊固把手,轉動升降把手使擺升高并自由擺動,然后旋緊緊固把手。將擺固定在右側懸臂上,使擺處于水平釋放位置,并調整指針至零位。若指針不指零,需調整擺的調節螺母直至指零。同時,校核橡膠片在路面上的滑動長度是否符合要求(126mm±1mm)。
4、濕潤路面:用噴水壺澆灑測點,使路面處于濕潤狀態,以模擬實際使用中的潮濕環境。
5、進行測試:按下釋放開關,使擺在路面滑過,記錄指針的讀數。重復此操作5次,取5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該測點的路面摩擦系數值(即擺值BPN)。
三、數據記錄與處理
1、記錄數據:記錄每次測定的擺值、現場溫度以及測點位置等信息。
2、溫度修正:根據路面溫度對測得的擺值進行溫度修正,以換算成標準溫度(通常為20℃)下的擺值。溫度修正值可參照相關表格或公式計算。
3、計算平均值:每個測點由3個單點組成,分別在同一測點處平行測定3次,取3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該測點的代表值。
四、報告編寫與審核
1、編寫報告:報告應包含測試目的、測試方法、測試數據、數據處理結果、結論與建議等內容。具體內容包括BPN值、現場溫度、3次測定的平均值以及評定路段路面抗滑值的平均值、標準差、變異系數等。
2、審核報告:報告編寫完成后需經過相關人員的審核確認無誤后方可生效。審核過程中應重點關注測試數據的準確性、處理方法的合理性以及結論的可靠性等方面。
路面摩擦系數試驗檢測目的
1、評估路面安全性能:通過測量路面摩擦系數,可以全面評估道路的安全性能,了解路面在不同氣候和交通條件下的抗滑能力。
2、預防交通事故:足夠的路面摩擦系數是確保車輛制動效果和穩定行駛的關鍵。通過檢測,可以及時發現并解決可能導致交通事故的潛在風險因素。
3、輔助事故分析:在交通事故分析與鑒定中,路面摩擦系數也是重要參數之一。根據事故現場的制動痕跡長度與路面摩擦系數,可以計算出事故車輛的車速,為事故責任判定提供科學依據。
4、指導道路養護:定期檢測路面摩擦系數,可以掌握道路抗滑性能的變化情況,為道路養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,確保道路長期保持良好的行車條件。